目前北京各初中主要使用北京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的历史教材。目前这两个版的历史教材课程仅在初一七年级)、初二(八年级)开设,初三(九年级)并没有历史课。因此,受到课时规定和设课年级的制约,“北京版”历史教材的中国史内容有所压缩。
2011年底,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新课标,其中,历史学科提出“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北京随即启动了“新课标”教材的修订工作。
目前,北京版历史教材的修订工作已经完成,教材数量由原来的4册调整为6册。其中中国历史增加了2册,变为4册;世界历史2册,内容也依据“新课标”做了相应的调整。
□困境
国学升温但缺内容架构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不断升温,全国中小学校纷纷开设“国学教育”随之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宠。但目前的国学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史家小学德育主任李娟认为,最集中的问题体现在没有明确的教育内容架构,没有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部分学校国学教育普遍存在随意性、盲目性和形式主义的倾向。要想积极地推动国学教育在小学的展开,并使其进入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轨道,应对之策是让国学教育与学生的人格教育相统一,国学经典与学生的成长历程相关联。同时,必须强化国学教育的课程意识;在组织实施方面,强调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原则,强调诵读经典在学习国学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国学教师的管理与培训。
古诗词诵读传承不理想
除了内容架构问题,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也表示,现在课本中的很多古诗词在过去都有自己的吟诵曲调,便于记忆。但是,由于现代多是要求学生朗诵,吟诵也渐渐变少。
尽管目前很多专家抢救性地记录了很多吟诵的方式,也在一些视频、录音中收录了文学大家的吟诵作品,但古诗词的吟诵在普及上并不理想。很多学校也缺乏会吟诵的老师,因此,在古典文化传承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做法
◎小学◎
学科渗透多元解读元典
史家小学成立了经典诵读课题组,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元典诵读活动。德育主任李娟介绍,学校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经典美文的赏析诵读,探索语文教学新思路。“我们利用教材中出现的经典诵读内容,教给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方法,训练他们能够借助工具书等自己理解古诗文的意思。我们还借助综合性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同时,学校将“国学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比如,古典名题丰富数学课堂,书法课引导学生拿起毛笔抄写他们最喜欢的经典内容等。在史家小学素质教育基地,还开设了中医、中药、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综合实践课程。”
另外,每天清晨5分钟的“书香史家,书声琅琅”要求全校学生大声诵读经典。一年级诵读《弟子规》,二至六年级涉及中华古诗文经典内容,从本学期开始诵读史家小学教师合编的《学而》一书,李娟介绍,这本书包括了:强身、孝友、礼乐、笃行、学而、君子、诚敬、仁义、中和、修平十个章节。
学校在每周二的广播时间,专设“书香史家,品味经典”栏目,由学生代表向全校同学推荐和简单讲解经典篇目。每学期史家书院还将带领孩子们召开“文化沙龙”活动,如三月三“曲水流觞”笔会、文房四宝、紫砂与茶艺等讲座沙龙。中秋节开展传统书法笔会活动,书院“讲会”制度,每月一次外聘的传统文化讲座。作为史家特有的文化,“史家讲坛”定期开展大型国学宣讲活动。李娟介绍,他们每个月会聘请在社会上、学术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结合当前教育给老师、家长、学生们讲经典,话教育。从2011年9月至今,舒乙、于丹、阎崇年、杨澜、马未都、濮存昕等学术专家、业界精英分别从自己的视角讲述了他们眼中的经典文化。
网络交流家校互动
此外,学校还设立书香史家专用博客,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展示。从2011年9月份设立至今,每周都会有专人负责推荐经典诵读材料,从《弟子规》、《三字经》到《论语》、《孟子》,从唐诗到宋词、元曲,让学生通过这一现代化的手段感受古代经典的魅力。这里登载了每一周的阅读推荐资料,记录了每一次的课题组活动,展出了同学们的诗歌创作和阅读体验,目前已有上万次的浏览记录。
和孩子一起读经典已成了很多史家家长晚上的必修课。李娟介绍,在学校的指导下,家长与孩子共同开展有层次、有梯度、有针对性的亲子阅读,并适时根据需要在家庭间开展读书联盟活动。“很多在这方面有修为的家长还自愿加入我们的教育团队,利用史家讲坛和班会课的时间为孩子们进行更深层次的经典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