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今天咱们到基层学校去看看……”5月26日一大早,淇县教体局局长孙保国轻车简从,驱车踏上了赶往西岗一中的路……
沐着夜色,踏着崎岖山路,地处深山区的淇县黄洞全寨小学教师冯常喜轻轻叩开了学生冯龙祥的家门……这一天是5月27日。当晚,小龙祥敞开心扉,对妈妈和冯老师说了许多心里话。
……
连日来,淇县教育系统从机关到学校、从干部到教师,上下联动,全员参与,大家进校入班,走村串巷,积极投身到为期七个月的以“百名干部下基层,千名教师大家访”为主题的“大走访”活动中,借此让百名教育干部走进学校、走近师生,让两千余名一线教师走进家庭、走近家长,同商发展之策,共破教育难题,共育栋梁之才。
干部身子沉下去 教育形象树起来
“大走访活动刚开始时,我把它当成一项任务来应付,可当真正和师生面对面的时候,我发现这是一种责任,才知道作为一名干部,该做的事太多了。”这是该县教体局机关青年干部、县督学马天魁写在《工作日记》里的一段话。
在开展“百名干部下基层、千名教师大家访”活动中,该县教育局机关干部率先作出表率,引领全县各中小学校长及教师积极参与。他们以深入学校、深入班级、深入师生为主要形式,与师生面对面、心贴心接触,积极开展“三问”:问政于民,了解基层学校发展现状,掌握学校基本情况;问需于民,听取师生的意见、呼声和要求;问计于民,广泛征求学校、师生对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的建议,做好“三送”:送政策,向基层学校宣传教育政策法规,尤其是宣传教育惠民政策;送服务,开展送教下乡,传播教育理念,化解基层矛盾,现场解答师生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送温暖,对贫困师生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和帮扶。
“干部下基层,和师生走近了,心也贴近了。干部真心沉下去了,教育的形象也就树起来了。”该县教体局党委副书记付建军深有感触地说。
轻轻敲开百姓们 架起家校“连心桥”
“老师来家访,让我们一家太感动了!”,“自从老师家访之后,俺孩子跟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天天想着玩电脑了,自己还主动坐在屋里看书学习呢。”…… 5月28日 ,在淇县前进小学校门口,前来接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兴奋地交谈着。
与百名干部下基层一样,千名教师大家访活动也在全县各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展开。全县2000多名教师纷纷响应,迅速行动,自觉参与,积极投身于“大走访”活动中。他们利用假日、课余、茶余饭后,深入农家小院、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学生家中,开展面对面、零距离的上门“服务”。
为了规范这次活动,该县教体局制订了一系列举措,提出了“五必访”、 “四必进”、“四不准”以及“四到位”的活动要求,“六必访”即贫困生家庭必访,学困生家庭必访,留守儿童或务工子女家庭必访,单亲和残疾学生家庭必访,思想、学习上有重大变化的家庭必访;“四必进”即教师关爱进家庭、学法指导进家庭、心理辅导进家庭、育子方法进家庭;“四不准”即不准给学生家庭增加负担,不准蜻蜓点水、敷衍应付,不准接受家长的任何馈赠和宴请,不准将任务转嫁别人;“四到位”即惠民政策宣传到位,学生家庭情况了解到位,学生表现反馈到位,资助措施落实到位。
家访,在老师和家长、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敲开学生家门的那一刻,也敲开了学生的心扉。”谈起这次教师大家访活动,淇县实验学校教师周水莲充满无限感慨。同时,家访也让教师们对教育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思考!不少教师在家访笔记中写下这样的话:“教育就是服务”,“教师主动上门,是对教师的一种重新定位”,“满怀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走访还在进行,沟通无限延伸。短短一个月来,淇县教育系统干部职工累计走访师生、家长1.2万人次,散发宣传材料1.6万份,收集师生及家长意见和建议650条,排查各类安全隐患110多处,指导40多所中小学校完善发展规划,纠正不按课程计划开课行为8起,为基层学校办理各种实事、好事420余件
“开展‘大走访’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在全县实施高效课堂、提升教育质量、打造幸福教育的进程中,我们将积极转变作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让教育与一线师生贴得更亲近,与千家万户联系更紧密,同时也使教育同政策更贴近。”该县教体局局长孙保国充满了期待。
(河南教育在线:小编)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