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催生了部分孩子的脆弱。”18日“2014年植物日”科普活动在华南植物园举行,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院士在活动上作《教育使孩子成长》的讲座时表示。(5月19日《扬子晚报》)
这样的脆弱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显影,都有些什么特征?就像学生自己说的,“对自己很迷茫,没有长期的目标”。许智宏另外解读此类现象:“很多中学生都有这种问题,这不怪你们,怪教育体制!大家都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
一切皆有缘由,有它自然的结果。教育的问题应是在教育以外,而学生“迷茫”的根由却还是在教育之内。瞎折腾只能带来瞎折腾混乱结果,而不能产生其他。现在看来,教育产业化是一种教育的负能量。教育变成赚钱工具,只顾赚钱,就不会顾及学生迷不迷茫。对于教育产业化操盘手来说,能把教育功能变成钱就是大功告成。
冯友兰先生说,教育的目的是在于使人知人的应该是什么,并且使人照着“应该是什么”去做。恃人之为善,是就人的应该是什么着想,这是教育的希望。而官场、市场、应试三位一体的教育,只能使人的灵魂更加焦虑。人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又要走向哪里,不仅迷茫,还会生出无数迷惑困惑之感。
可以说,体制机制影响了教育的所有,学生的所有。譬如,功利性的教育只能凡事都沾染上功利,只能培养出急功近利、虚饰浮躁。进入功利境界中的人,只有“我”的观念,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为着功利,为着自己的利益打算。功利成为目标,对所学就会更加迷茫。为什么去学?没权没钱人家的孩子加倍地努力、加倍地付出,还不是为谋到一份相对好点儿的工作。而最为可叹的是,这又偏偏不是一个拼能力的时代。
不单单是学生变得脆弱,家长们也要跟着脆弱;不单单是学生感到迷茫,家长们也要和他们一起迷茫。教育问题首先关乎育人的人对教育行为的理解,教育不是灌输,不是偏狭之为,而是要用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汲取知识无疑很重要,但培养文明的理念更为重要,这才是教育的要义。
不错,中学生感到迷茫,应怪教育体制。但实际上,怪,不会起任何作用。怪不过是发现了问题所在,而不是解决问题本身。
(河南教育在线:小编)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