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6月26日电(记者高楠 刘硕)高考已经落幕,但是,填报志愿这项被视为高考后的“高考”正在进行中。“如果高中能有职业规划的课程,填志愿时就不至于这么纠结了。”一位考生的吐槽折射出职业生涯规划在高中教育中的普遍缺位。
“选择综合征”让学生很头疼
在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中国教育现状面前,很多学生对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定位不清,从而容易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草率盲目,影响未来发展。
今年高考结束后,长春考生车晴犯了难。到底是按照父母的建议读基础类学科,还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学幼教专业,抑或是随大流选择一个热门专业?
和车晴一样,高考过后,不少考生都在纠结于读什么专业、去哪所学校。记者了解到,其中不少考生都由于缺乏对自己的了解和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出现了“选择综合征”。
记者在今年高考期间对部分陪考家长进行了采访,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盲目且无规划。大体分为三类:学习成绩优异考生的家长目标明确,选择较多;成绩中等考生的家长多是等待分数公布后再做选择;成绩偏差考生的家长多抱有能上大学便万事大吉的“随遇而安”心理。
长春市第一五零中学毕业班教师田欣表示,目前的课堂教育仍然以应试为主,学生一直忙于学习,对社会环境、学校类别和职业需求等方面了解不够,对自己的了解也不够深,这就导致在选择专业和学校类别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与自己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况。
职业生涯规划离课堂有多远?
长春市实验中学长期致力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通过将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自身资源相结合,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培养优势、完成好高中学习与生活,实现职业理想与大学和专业选择的有机结合,把学习和发展融为一体。
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实施中,该校成立了“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全面开设了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在家长、教师中招募了数十名生涯规划志愿者,共同参与指导学生的性向分析、目标确定等。但目前能做到这样的学校还少之又少。
“人的一生所获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并感兴趣的职业。”长春市实验中学校长迟学为说,“我们的教育是用12年来抓分数,用一天的时间来选择人生,很多人在高考分数公布当天才去考虑报考什么学校和专业。”
“国家打算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但是,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对于这方面教育的引领很少。对于中考二三百分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也给他们灌输‘以后考大学’的思想,这必然导致这部分学生和家长痛苦焦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迟学为说。
专家:人生规划需趁早
一些受访的一线教师表示,在国外,通常都是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确定目标、体验目标、修正目标,在大学也会有修正目标的机会,这样的做法对于学生科学、理性地规划人生道路非常有帮助。相比之下,我们的高考报考具有“决定性作用”。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57.8%的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70%以上的大学生已明显感到择业、就业困难。此类问题不断验证着高中开设生涯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事实证明,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已成为国家各级教育部门、研究机构、家庭和全社会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人生规划需趁早。”迟学为认为,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确定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阶段。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个性特长,为职业选择提供知识和信息,培养学生选择技能,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引导和帮助学生对人生各阶段做出科学的规划,这对于促进学生人生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幸福至关重要。
东北师范大学青少年生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铭铸认为,每个高中生在注重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应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重视激发个人的内在价值和潜力,通过一系列的职业体验,了解职业和社会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