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的差额与不断加大的复试权重,让考生们再度陷入焦虑。复试,尤其是面试,是没有模拟卷的。如果能够提前感受复试现场气氛,了解一些新鲜真实的复试场景,也许能增加一些胜算。
四月,正是考研学子走向复试考场的时候。虽然经历了初试紧张激烈的拼搏,不少有机会参加复试的同学心里仍然忐忑不安:我应该以怎样的心态走向复试考场?在面试中该怎样作答,才能给老师留下良好的印象?如果导师提出的问题自己一无所知,又该如何应对?
俗话说,考场如战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复试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考研的成败。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在研究生复试中一举成功的同学和一些参加复试工作的导师、秘书,以他们亲身经历的现场经验,教你如何漂亮地打好“复试”这一仗。
揭密:走进研究生复试现场
实录一:“面试技巧就是谈自己熟悉的东西。”
讲述者:刘欣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07级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复试成绩排名该专业第一)
提及复试,很多人都会问“面试有什么诀窍?”“要注意什么技巧?”等问题,其实就我个人经验而言,并没有什么太过具体的技巧。我的体会是,考生在回答导师的提问时,应尽量地将话题转向自己熟悉的领域。比如,在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往往会谈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些爱好一定要是自己所熟悉的,而且是近期经常接触到的。因为很多老师的提问极有可能根据考生的自我介绍而展开。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因此在进行自我介绍时,提到自己对古汉语语法非常感兴趣,老师便顺势和我谈起了《史记》中的一些语法现象,正好这本书是我在复试之前每天必读的书,对于其中的内容非常熟悉,所以在面试时就回答得比较流畅。
面试最忌讳夸夸其谈。我曾在面试时碰到过这样一个考生,他把自己高中、本科期间发表的散文、小说等作品都拿了出来,并用许多溢美之辞来形容自己的写作能力,然而他在回答关于文字学专业知识的问题时却哑口无言,前后的表现反差如此之大,自然导致复试失败。
我们学校采取公开面试的方式,所以在面试中,我除了准备自己的发言外,还十分注意聆听其他同学的回答,看看别人哪些地方发挥得好,哪些地方是我应该特别留心的。我发现老师在面试考生时,还喜欢和周围其他的学生进行目光交流,如果碰到这种情况,我们要抓住机会加深自己在老师眼中的印象。比如,适当地点一下头,和老师进行目光接触等等,都非常有用。有的老师比较幽默,你可以在他说完话后微笑一下,表示对老师幽默之处的理解和赞同。这个方法我在面试的时候就使用过,感觉很好。
实录二:“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实话实说。”
讲述者:吴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07级硕士)
我们学校的复试很简单,共15分钟,先是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专业问题,既没有笔试,也没有要求动手做实验。但是,我在面试时碰到了大家最担心的问题 被问到了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问题。
进入考场之前,我一点儿也不紧张,因为初试成绩很好,我认为自己应该很有把握通过复试,而且我面试前也和导师联系过,导师对我的科研能力比较认可。然而,当我在面试时被问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竟然反应不过来!10秒钟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我有点慌了,但是总不能不回答啊。我记得当时先是谦虚地说了一句“拿不准”,然后简单地谈了一些与这个问题相关的知识,我不敢说多,既怕露了馅,也怕被老师打断回答。好在之后老师又问了我另外一个问题,而恰巧自己此前曾看过这个问题的一些相关资料,所以回答得很流利。面试出来之后跟别人交流,才知道很多同学都被问到完全不懂的问题,原来大家的情况差不多。
事实上,面试时经常会碰到对老师的提问不甚了解的情况,关键看你怎么处理。我个人认为,考生可以这样对老师说:“非常抱歉,我现在对这个领域了解得不多,但我希望在的研究生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粗浅认识……”然后可以简单地谈一点相关内容。如果你对这个问题实在是一无所知,那就干脆向老师表明自己不知道,千万不能让老师认为你是在“强不知而以为知”。因为面试不仅测试考生的知识面,还测试考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变能力、治学精神等。所以,遇到完全不懂的问题时要实话实说,不要不懂装懂。
实录三:“事先准备材料,展现科研潜力。”
讲述者:郭瑜华
(中国科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专业06级硕士)
早就听人说过,参加中科院的复试,看的就是你有没有科研潜力,因为他们招的是研究生而不是职员。那么,怎么才能让老师发现你有做科研的潜力呢?
复试之前,我想过很多表现自己的方法,但大多都被我否定了。毕竟面试只有短短的10多分钟时间,想要全方位地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思想,实在太难了。考虑再三,我采取了这样的方式:面试前,我将自己本科时发表的三四篇小论文做成一个薄薄的册子,并复印了好几份,以便复试时给老师人手一份。在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我适时将这份早已准备好的资料礼貌地递到各位老师手中。后来,老师的提问也就随着其中的一篇论文展开。因为论文是我自己写的,所以回答起来游刃有余,我还顺着论文中的观点展开思路,提出了论文中没有涉及的观点。当我看到主考老师频频点头,我知道自己的回答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后来我才知道,我是我们专业唯一一位事先准备了材料的考生。那本小册子的原件直到现在我还保存着,因为它对我的复试帮助实在太大了。
其实,一个人的研究潜力体现在你对提问的分析和表述中,可能自己意识不到,但老师们却能慧眼识人才。所以,我们在回答问题时要善于提炼自己思想的闪光点,对于专业学术前沿的东西要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个过程是要通过平时积累的,不可投机取巧。
实录四:“关注面试老师的研究成果。”
讲述者:小胡
(湖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07级硕士研究生)
在我们学校,面试的先后顺序是通过抽签决定的。当时我抽到了第一个面试的签,我非常意外,不由倒抽了一口冷气。我想,这回肯定没戏了,第一个面试的人往往是用来衬托后面的人。但想归想,我还是硬着头皮走进了考场。
记得考场很大,里面坐了一排老师,都用亲切和蔼的目光看着我,有一位老师甚至主动对我点头微笑,我心里暖暖的,懊恼很快就没了踪影。“没事,我一定会顺利通过的!”我暗暗告诉自己,我是第一个向面试老师展现自我的学生,也应该是第一个给老师留下好印象的学生啊。
面试的第一步是自我介绍。由于我在复试前早早打好了自我介绍的腹稿,所以我的表达清晰流畅、简洁扼要,给老师们留下了不错的第一印象,也使我在接来下的面试中信心倍增。
回想我的面试经历,体会最深的是面试前要做好准备,尤其是要多关注面试老师的研究成果。面试前,我利用网络关注过所报考学校专业老师的研究成果,同时上中国期刊网浏览他们曾经发表的论文,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些我认为写得精彩的论文我还特别仔细地进行研读,对其中的观点了然于心。让我没想到的是,面试时我抽到的题目正好与之前我看到的其中一位老师写的论文关系密切,于是我便大胆地在回答中引用该老师在论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同时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后来我看到那位老师一直在微笑。最后,主考的老师问我,这些看法是你自己的还是从哪里看到的,我便很诚实地回答了。
所以,我的经验说明,即使是作为第一个面试的考生,也千万不能慌张,大家的机会是均等的,充分展现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实录九:“复试时答题观点不可过于偏激。”
高飞(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曾经有一年,我们在面试时请考生谈谈中日关系的问题,有一位考生十分固执地表述了一个导师们都不认可的观点,该考生非但不虚心听取导师的建议和点评,反而振振有词,一直强硬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以至于最后激怒了在场的导师。所以考生在复试时不要用过于偏激的观点来回答老师的提问。
相反的,另一位考生同样在谈中日关系,她思路清晰,表述很有条理,最后取得了导师们的一致好评,复试拿了高分。记得她当时大致是这样分析这个问题:首先,时代变了,现在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年代;其次,国际结构变了,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再次,中国变了,中国不再像当年那样受别国欺侮,中国的实力在世界已举足轻重;最后,日本变了,日本不再是过去的军国主义,今天日本的民众也热爱和平,等等。像这样的回答,逻辑清晰,条理清楚,自然获得导师的好评。
实录十:“研院不收留狂妄的街头艺术家。”
刘教授(南京某艺术学院研究生导师)
也许因为我们是艺术学院的缘故,在每年的研究生复试中,我都能遇见个别穿着或言谈“出位”的复试者。在2007年的复试中,有位男生是本专业初试的最高分,复试之前,导师们都对他寄予厚望,因为从初试表现来看,他的确很有才华。但是,当他走进复试教室的时候,我和别的导师都失望极了:他打扮得花里胡哨,像一个街头的行为艺术家,而且表情傲慢;他对老师们的提问不予理睬,一直在夸耀自己过去所取得的成绩和他对艺术的特异见解,我们不得不两次打断他的发言;后来谈到了流行音乐,他的观点与老师不合,竟然在考场里大声喧哗,争得面红耳赤。我们终于忍无可忍,将他撵出了考场。这是我所经历的最尴尬的复试,这个男生最后没有被录取,他真是太狂妄了!
狂妄自大的街头艺术家,并不适合在神圣的艺术殿堂里进行学术研究;不论在哪种场合,整洁的外表和礼貌的言谈都可以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奇谈:复试怪现象
复试陪考团
张老师是某师范大学研究生办公室负责人,每年的4月,她都要接待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复试考生。最让她难忘的是2007年4月的一天,是该校参加考研复试的同学来校报到的日子,随后的两天中,他们将进行一系列的面试。那天,前来报到的考生陆续走进办公室,提交一些证明材料并领取面试准考证。在前来报到的考生中,有一位女生引起了张老师的注意,她走进办公室的时候,身后跟着三个“保镖样”的中年男性,当他们四人同时出现在办公室里时,空间显得越发狭小。对此,张老师有些好奇,经过询问,她惊讶地得知,陪同这位考生一起来的人中一位是她的父亲,一位是她的叔叔,一位是她的大学老师,这一家子对复试太过于重视了。
点评:都已经快大学毕业了,参加一个研究生复试,不需要这么多的人陪同吧!
“王院长不在家!”
作为武汉某高校研究生院的院长,在每年研究生复试前后,王院长都会变得更加繁忙。王院长坦言:“工作之内的忙碌让我欢喜,而工作之外的忙碌则让我无奈。”从复试开始前的数月,王院长就不停地接到一些“骚扰电话”和“骚扰拜访”,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研究生复试。王院长无奈地说:“不知道考生或家长是从哪里得知我的联系方式,更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打听到我的住处。大部分时候,我会好意地劝告他们,要相信复试的公平性,并叮嘱考生好好准备、耐心等待。在另一些时候,我会失去耐心,严厉地批评他们。实在没有办法,我只好在电话里告诉他们:‘我不是王院长,王院长不在家……’。”据传,最为紧张的日子,王院长一度被迫到亲戚朋友家里暂住。
点评:难怪王院长是该校最为严厉的面试官!参加复试的考生们需要反思:你是不是也曾骚扰过无奈的院长先生?
烧香灵验吗?
小曹是安徽某大学的大四学生,3月中旬初试成绩公布后,418分的优异成绩让小曹着实兴奋了好几天,长达一年的准备终于没有白费!但是,初试成绩并不等于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近年来,复试权重不断加大,据说,小曹所报考的学校复试向来比较刁钻,历年都有高分考生在复试中意外落马。想到即将到来的复试,小曹再次陷入煎熬之中,向妈妈诉说了自己的焦虑,曹妈妈出了个主意,决定周末带他去九华山烧香,祈求神佛保佑他顺利通过复试。小曹回到学校,颇为得意地向同学们宣布了这个行动计划,有的人赞同,说九华山的菩萨很灵验;有的人嘲讽,说他想读研究生想疯了,做出这样可笑的事情……小曹也很郁闷,不停地问记者:去九华山烧柱香,灵验吗?有必要吗?
点评:旅游可以缓解压力,复试前去短途旅游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把复试的希望寄托在烧香上,就有点可笑了。现在最重要的是,赶紧开始复试的准备吧!
不识时务的手机铃声
蓓蓓是杭州某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她考研的经历是一波三折。第一次考研,她顺利通过了初试,复试时却意外失败了。谈起那次经历,蓓蓓后悔不已:“都怪我自己太粗心了,把手机带进考场,还忘了关机,也没有设静音,在我回答问题的时候有人打电话来了,‘吉祥三宝’的铃音突然响起来,在安静空旷的面试考场中显得那么尴尬可笑,我愣了好几秒后才慌忙按掉手机,向老师道歉,勉强整理思路继续回答问题。没想到还没过半分钟,我的手机又不识时务地响起来!我满脸通红,几乎要把手机狠狠地扔到墙上!那时,我真想有个地缝让我钻进去啊!”连续两次出现意外,蓓蓓的思路被打断了,无法再回答问题,不得不提前走出了面试考场,手机铃声是她第一次考研失败的罪魁祸首。
点评:还是那颠扑不破的六字箴言 细节决定成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