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
早读采用台湾版教材
北京十一学校在语文教学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就在9月19日,十一学校和新阅读研究所历时3年,正式研制完成了“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十一学校向全国中学生推荐初中、高中两套书目各100本。分别以30本基础阅读图书、70种推荐阅读图书的方式介绍给中学生。这其中就包括了很多文学经典。校长李希贵表示,为了避免“去中国化”倾向,书目选择了相当数量的中国作品。
十一学校语文学科主任闫存林介绍,学校中学生的阅读非常广泛。对于学校来说,传统文化的回归并非有关部门的推广才重视,而是之前一直在做。当初在初中,除了课文外,学校还大量组织课外活动,学生们背诵新论语等。高中阶段学校还开设了先秦诸子阅读选修课,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
与大部分学校使用传统教材不同,十一学校已经率先在早读时使用了台湾版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闫存林说,学校老师比较了很多版本的传统文化教材,认为中华书局此次引进的台湾版教材更适合中学生阅读。闫存林说,此前学校给每个功能教室配备了24套丛书,但是早读时发现不够用,“现在就一人一本”。他认为,台湾版的教材在编排方式上很适合学生,包括:原文、章旨、注释、解读等内容,同时大陆版还把自主招生考试的相关习题放入其中,每学一段时间还有测试练习,因此,学生反响很好。今年学校已经在全部高中年级推广。
据悉,台湾版的这套教材已经使用近60年,台湾目前约有48%的学校共5.3万名学生使用此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分上下册,上册为“论语选读”,下册为“孟子选读”与“学庸选读”,内容以儒家经典《四书》为主,面向高中学生进行分类讲解。
◎大学◎
培训百位中学教师传承经典
记者从中国音乐学院了解到,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开展的国家重点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已经进行,研究内容包括经典教育、民俗教育等。谢嘉幸说,主要以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开展中国特色的教育。其中,一项内容便是“大师班”,今年,学校计划邀请台湾吟诵专家徐建顺等到学校给北京市的100名中学教师培训古典诗词吟诵,同时,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名教师一同参加。他表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扩大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
□专家看法
传统文化也应遵循科学规律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表示,最近几年来,国家对中国文化、传统文化都极为重视。这也是他们一直坚持的原则,在刚刚完成的给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推荐书目中,中国图书篇目占到了主体地位,小学中中国作家的作品达到50%左右,中学生比例也很高。朱永新说,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朱永新认为,语文课本的变化,要进行科学研究,不能领导人说什么就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根据价值的分析来考量。在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内容,这是关键的。“要不要删,删多少,应该由专家们进行专题研究”。他认为,首先书最重要的角度是育人,经过大浪淘沙的文章,往往具有更大的价值,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好。
李希贵则表示,传统文化的形成,更需要对学习的内容有科学的选择,如《古文观止译注》这样的内容即使高中生阅读也需要老师指导,因此,需要科学的选择。
□他山之石
此前,中华两岸文化经贸交流发展促进会专家曾去台湾考察,专家称,台湾很重视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一直延续“国文”的称谓,使用沿用几千年的繁体字。在小学阶段,台湾学校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古文训练,以国文、历史和传统文化课程为主。高雄县凤山国小就有作文、书法、陶笛、围棋、剑道等学生社团,《四书》等传统经典是学校“品格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激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专业民间机构每学年都到学校举办“经典会考”。据媒体报道,台南市博爱国小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近年来,台湾的小学都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博爱国小音乐教育以西洋乐为主,但现在加入了传统音乐的课程,小学课程中加入了古典文学的内容,并以社团组织为单位开展经典诵读等学习传统文化活动。
在高中阶段,文科的必修课程有三种:《高中国文》、《国学概要》、《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前两种是语文基础知识,以及经史子集的基本介绍,《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则完全是“四书”内容。2010年9月7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又通过了新的“国文科新课程”纲要,进一步加强了民族文化经典内容所占的比重:高中三年文言文所占比重由原来的40%、45%、50%提升至45%B65%,篇数酌定30篇,文章皆出自《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老子》、《诗经》、《春秋左氏传》、《礼记》等经典。(记者 郭莹 李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