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实践之行,实践成员选择了“重走办学路线”这个主题,十几人的队伍来到了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的大王庙村。成员们按计划在这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当地村落,当地纪念馆,拜访当地老人,询问当地村民等方式对曾经河大抗战时期为避战搬至潭头办学的五年时光有了真正深刻,详细的了解。大家更是收获了许多在课本上也不曾学到的知识和故事…
通过几天的实践活动,成员们了解了大王庙村的情况,了解了河大曾在潭头办学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了当地村民如何热心帮助迁徙流亡的河大师生以及河大师生定居在潭头后如何融入当地居麦的生活并带给当地带来了怎样的财富…其中令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和当地一位退休老教师孙士权老人的谈话,与他谈话的让成员们学到了太多太多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也需要后人去了解的事…这与大家而言实为一个很大的收获,也让大家坚信这次实践之旅非常值得。
孙老师是大王庙村里的一位有42年教龄的87岁高龄的老人。他就是在河大在潭头办学时建立的一所中学里教了四十几年的书。为了纪念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七七事变,这所中学被命名为“七七中学”。几十年前,孙老在农大前身所在的大学——河大建立的中学,当一名老师,几十年后,作为农大学子的实践小组队员,远道而来,听孙老讲他经历过或听说过的那段河大在这里有过的不平凡的历史…缘分让两者相遇。过去那段历史又被揭开了面纱…
1939年,日军侵略至开封,为了维持正常的办学秩序,河大被迫迁徙,途径南阳和洛阳多个地点,最后于1939年五月迁徙至洛阳市栾川县的潭头镇。由于地理位置较优越,四面环山,中间为盆地,有利于躲避日军,河大师生将学校暂定在了潭头。农大的前身,即河大农学院的师生,当时便集中分布在潭头镇的大王庙村,大王庙村是镇里面积最大的村落,这为河大师生的住宿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在当地一位最富有的乡绅的带领下,村民纷纷腾出自家空闲的房屋供迁来的学生居住。村民给河大师生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支持。同样的,河大师生也给当地带来了很多的财富。
首先是文化财富,河大定居在潭头后,通过宣传会,汇演(集体演唱爱国歌曲,表演情景剧)等形式的活动对当地进行大力度的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在提升当地人民的爱国情怀的同时,也让河大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河大还通过开办夜校来免费教当地不识字的妇女,老人等学习识字,大学生义务讲课,使得潭头人民在文化方面颇为受益。同时也带来了人文财富,河大搬至潭头后影响了当地青年一代,使后几年内来潭头名人辈出。
其次便是农业财富,听孙老讲道,当地村民积极献出自家农田供河大作为试验田,不负好意,河大教授确实培育出了许多新品种。这也是农学院对当地农业做出的一大贡献。孙老说,当时培育出过多种新品种的小麦和玉米。比如麦穗细长,产量很高的“线条麦”。这种麦被培育出后便大王庙大面积播种,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又如不易被小鸟或昆虫吃到麦粒的“黑网麦”,这种小麦抗灾性很强。又如因为麦穗多而被当地村民俗称为“九头鸟”的新型小麦,它的产量几乎是其它小麦的二倍。河大师生还通过做杂交实验培育出杆又高又粗的新品种白籽玉米——“朝鲜大马牙”。
这是实践队员从孙老先生口中听到的河大农学院当时给大王庙村带来极大益处的人文,文化,农业方面的财富。
与孙老先生谈话后,大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还给队员们讲了许多其他的有关那段不平凡的历史的故事,同样他告诉大家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要将自己培养成可以报效祖国的人才,告诉大家要走正道,要实事求是,将来毕业后不能被社会污染,要铭记历史,珍惜时光,报效祖国… 感恩与孙老的相遇,感恩他的真诚与不曾退去的敬业、爱国精神。
感恩这次实践之旅,大家定会把孙老传达给我们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大家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书写者。大家已经更加详细地了解了农大过去那段少有人知的历史,现在大家应该铭记历史,知恩图报,提升自我,报效祖国。未来,一切皆可期…
(学生: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