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渑池:“加减乘除”破解“大班额”难题
三门峡市渑池县多管齐下,积极行动,从学校、师生和办学主体多方着手,巧用“加减乘除”法,着力破解“大班额”难题。
巧用“加法”,增加城区学位。在去年筹建成立尚德小学的基础上,今年,该县在城区又新建了韶州中学、仰韶小学、会盟幼儿园、尚德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等5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待全部交付使用后,城区将增加学位7200余个。根据该县制定的《2013——2020年学校建设发展规划》,今后几年,该县还将完成渑池二高迁建,新成立中学1所(尚德中学),新建小学2所(韶州小学、会盟小学)、幼儿园2所(仰韶幼儿园、韶州幼儿园),拟增设学位6480个。预计到2020年,全县城区将拥有现代标准化学校34所,可容纳学生4.5万名,基本可满足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巧用“减法”,减轻入学压力。为减轻城区学校入学压力,在城区,该县坚持实行划片招生,进一步为“择校热”退烧降温,并确定8所中小学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学校,满足外来学生的就读需要。在农村,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严格执行学生流动管理制度,抓好学生的生源地控制工作,尽量避免因农村学生大量流向城区,给城区造成入学压力。
巧用“乘法”,实行多元办学。为减轻地方财政压力,该县积极鼓励发展民办教育,采用捐资助教、出资建校、招商引资等方式,动员支持社会力量投资教育和兴建学校。目前全县的60所幼儿园中,民办幼儿园达53所。该县新规划的渑池二高迁建项目,计划采用非政府资金建设移交政府进行管理的“BT模式”进行,目前正在同投资方进行商讨洽谈。多元化的办学建校模式,使该县教育建设速度成倍提升,也缩短了破解“大班额”难题的时间。
巧用“除法”,消除校际差距。该县分别从改善办学条件、均衡教育资源、保障农村师资力量等着手,在加快城区学校建设的同时,在农村,该县分别实施了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建立寄宿制学校等工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在师资配备上,近年来,该县共招聘中学特岗教师222名、小学教师147名,2014年,招聘农村小学特岗教师50名,上述人员全部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优化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消除城乡教育差距,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