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说,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化,还需要面对许多细节问题。首先,学校内部班级之间教师的调换都会引起学生与家长的反弹,当一位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的校长或教师,与另外一所学校不熟悉的校长或教师进行交流轮换时,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其次,还要考虑校长和教师的愿意度。校长教师从优质校到薄弱校交流,其心理落差是巨大的;从薄弱学校到优质学校交流,其心理压力也是巨大的。且牵涉到家庭工作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巨大变化,这些都需要谨慎应对。
跟进配套措施为教师服务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通过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来探索解决教育公平和择校问题,无疑是抓住了义务教育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在笔者看来,要将这件事情做好,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有系统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凸显了校长在学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让办学成效显著的校长到薄弱学校、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校去工作,对这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是有益的,但也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比如说,原来的特色建设项目,可能因为新校长不喜欢而停滞,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原来和谐的干群关系,可能因为校长的频繁调动而不够稳定,不利于办学合力的形成;原来高质量的办学,可能因为校长的更替而导致水平下降,导致家长不满,等等。
要避免负面效应的出现,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
一是建立校长办学绩效评估体系,让其成为校长管理的重要环节。评估的重点在于校长能否依据社区发展的需要和区域发展的目标,拟定学校发展规划,是否达到了校级交流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了学校的发展目标。评估越是具体,校长的专业水平展现得就会越充分。
二是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通过确立学校办学章程、建设各种规章制度,让学校逐渐走向从“人治”到“法治”的轨道。不管谁来做校长,都必须遵循章程这一“基本法”,依据学校制度办事,不能随心所欲,以此来保证学校的办学品质不会因校长的变动而发生大的波动。
从实践经验看,要让教师交流有成效,最好采用委托管理、校际联盟、组团式发展等方式。优质学校的教研组以一个个团队的方式,将自己的学科理念和教育哲学融入到薄弱学校的教研组之中,通过自身强大的教研文化来推动薄弱学校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建立“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制度,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的做法,在日本等国家已有实践。从县级统筹教师资源的角度看,其优点是明显的,但缺点也显而易见。比如不符合简政放权的大政策,不利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学校的自主管理,教师缺乏归属感,不利于教师团队的建设以及教研组力量的发挥。而非正式的教研活动和正式的教研活动,恰恰是我国基础教育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如何在工作实际中扬长避短,值得基层教育部门的管理者深思。
尽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在实践中并不是新鲜事物,但人们往往更多关注流动层次、流动范围、流动类型和流动方式,重点是“轮谁,怎么轮,何时轮”,而较少探究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到校之后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很少关注他们到校之后如何开展工作、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交流轮岗的政策、程序与策略如何能够更好地支持他们推动学校发展。而这,恰恰是最终实现交流轮岗目标的关键所在。——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郑玉莲
各地区应加强对中小学校长轮岗交流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完善对轮岗对象与资质、轮岗周期、轮岗范围,轮岗期间的人事关系、评优评职与待遇保障、业绩考核等各方面的规定,使校长轮岗做到事无巨细、有章可循。与此同时,推进轮岗校长选拔与管理、评级晋升、轮岗期间薪酬待遇、人事等配套制度的改革,建立校长轮岗交流专项基金,从制度和物质上为轮岗校长提供双重保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党委书记 程凤春
河南教育在线将与您一起共同关注高考信息,敬请关注!
网友评论